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困扰
2005年中国互联网可以说是奇迹不断、笑声不断,大家都感受到了资本带来的阵阵暖意,而手握重金的国际资本大鳄们更是一再放话要继续投入中国的互联网,如果把现在的这个现象称作“中国互联网第二春”的话,那么这次的互联网热潮又着实和1999年的第一次“.COM”热潮不一样。当时的互联网公司普遍都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和能力,只能创造吸引网民视线的“眼球经济”——而这在当时还并不能给互联网企业带来收入。但是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普遍都有着明确的收入模式,无论是百度的竞价排名也好,还是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也好,都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唯一的危险在于,现在的经济效益与公司市值相差太远,显然,投资者对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充满了寄托,据权威预测,2005年底将有2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将会在中国互联网领域集体发力。虽然当下的中国互联网是风光无限,但是在未来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
互联网业务能否真正融合 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差别巨大,在网络走向融合过程中,业务之间的融合才是互联网的真正融合,从当前互联网形势看,除门户网络外,互联网企业的业务相对比较单一,并且各自横向独立。从战略上看的互联网整合的大趋势,在具体的整合战术中,将具有很大的挑战。互联网业务形式的不同常常意味着用户群的不一致,业务用户群重合度低为潜在的用户壮大提供潜在的可能,但同时众口难调的情况也会对用户群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业务整合催生新的业务形式也是互联网整合中关键点,技术、业务设计、收费模式都将影响业务形式。
新业务和新技术能否协进 新业务和新技术作为互联网的两大推动力,并不能够天然就具备好的协调性,例如:流媒体技术在移动无线网上已经可以较好实现,但在手机上等终端设备上,设计何种方式的业务能够有效发挥技术优势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
另外,手机类的嵌入式设备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但这种设备上图形界面难以发挥作用,能够良好发挥作用的是自然语言界面,自然语言界面在手机等嵌入式上面的发展也还没有获得实用性的技术突破。
信用消费体系能否建立 互联网业务纵深化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为互联网信用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一批准备致力于互联网信用建设的企业提供了机会,但这两个因素是互相促进互相限制的,在目前社会整体信用消费体制欠缺的情况下,如何逐步建立起网络信用消费体系将会颇费周章。
作为媒体的“先天不足”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受众和广告的分流以及利润的分割让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昔日的媒体“大佬”们无不恨得牙根痒。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市场份额以及受众群的蚕食是不可扭转和遏制的潮流,但是中国互联网媒体虽然没有新闻审查的“金箍”,但同样也存在没有新闻采访权的先天不足,2005年10月都市报发表的《南京宣言》不过是传统媒体抓住互联网的这根软肋,向正热血沸腾的中国互联网洒了几滴冷水。除了国家政策造成互联网先天弱点之外,中国互联网想要成为真正能和广播、电视、报纸平起平坐的成熟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也要随之跟进。虽然中国的互联网目前看来一片繁荣,但是网站内容的同质化,缺少创新内容仍然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阻碍。缺少权力、缺少内容,中国的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成熟媒体其实还需要相当长的努力。(